原标题:3年走访80多个工业遗存点 他的历史课鲜活有“料”(引题)
“学术矿工”为城市转型深挖不辍(主题)
【资料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实习生 李祥菲 程金豪
湖北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出生在矿冶之都黄石大冶的向明亮,自小便与“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博士毕业到高校任教,历史学出身的他始终关注着近代中国工业化转型中矿工群体的命运。他喜欢把自己比作“学术矿工”,十几年如一日,在学术的矿井里深挖不辍。
作为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名专业老师,课堂上向明亮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对待年轻教师他热情真诚,倾囊相授。在服务地方社会中,他和团队积极开展田野调查,研究保护工业遗存,积极为“后矿时代”城市转型建言献策。
他的课不仅学生爱上外院老师也来“蹭”
“同学们,知道首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是谁吗?”“这张黑白封面上的人物就是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教室里,讲台上手持扩音器当起“小老师”的是大二的学生,台下的同学或是听得津津有味,或是滔滔不绝参与讨论,气氛活跃。向明亮在一旁细细聆听,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予以点赞鼓励。
这是向明亮的《中国近代史》课堂上的一幕。“向老师的课堂通常以问题为中心,让我们自己去查资料,做PPT,拍视频,课前演讲,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21级学生段誉婷说,严谨认真又不乏幽默的向老师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向老师上课总是生动有趣,干货不断。”21级历史学专业学生陆兴迪说。向明亮善于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他利用图片、音乐和场景设置来丰富课堂教育方式,让学生参与历史人物评价、案例介绍,以及焦点事件评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生动力和探究热情。
向明亮在黄石矿区复垦后的茶园现场。受访者供图
向老师的专业课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还吸引了其他学院的老师前来“蹭课”。颜龙是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专业课教师,主要研究中日视野下的矿业开发。颜龙老师曾留学日本,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他连续“蹭”了向老师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课。他评价:“向老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中,他不单讲解书本中的历史,更结合名家大咖之言,穿插历史纪录片,帮学生全面地了解史实。”颜龙表示,向老师的课有血有肉,润物无声,同为教师,他“以向老师为镜”,学到了不少育人的经验。
走访80多个工业遗存点为城市转型建言献策
科研工作中,向明亮将学术研究与黄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主动服务地方社会。三千年的矿冶工业积淀,让黄石保留了大量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是黄石经济社会转型的着力点。围绕这一课题,向明亮和团队始终关注黄石工业遗产和城市转型工作,特别注重发掘地方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思考后矿时代黄石城市转型的新路径。
2017年,向明亮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了黄石工业遗产普查工作。向明亮及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为期三年的田野调查,对黄石城区、大冶市、阳新县20多家工业企业共80多个工业遗存点的分布情况、历史沿革、保存现状、权属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梳理,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申报工业遗产项目和开发利用工业遗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路,向博士始终保持专业精神,作风扎实,事无巨细进行实证考察,令人钦佩。”向明亮的团队成员、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范绪枝回忆:在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考察时,向明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会为铁轨上的一行文字或数字,趴下身子在废弃的铁轨上研究,思考铁轨的年代及潜藏的历史价值。团队到华新水泥厂旧址勘察时,途经山坡上一处废弃旧楼,为了拍摄旧址现场资料影像,向明亮冲在最前面,站在一片废墟中获取相关图片资料。而这些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梳理、挖掘、佐证当地工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为日后相关部门打造黄石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起到了澄清史实和文化支撑作用。
来源:楚天都市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