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早晨7时,扬州市宝应县的宝应运河大桥两岸人头攒动,两艘巨大的吊船将大桥的668吨系杆拱吊起,缓缓调转船头,向运河上游驶去。这座中国首座“飞”来桥,在京杭大运河上“服役”63年后,终于退休。代替它的将是一座135米的钢桁架,一孔跨越京杭运河航道。
京杭大运河上罕见的“飞”来桥
(相关资料图)
宝应运河大桥位于宝应县境内中港路,跨越京杭大运河,主桥为1985年由扬州整体搬迁至此,该桥主跨由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扬州运河大桥主跨迁移而建。据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宝应运河大桥是我国首座整体搬迁大桥,在扬州水利交通史上更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据档案记载,扬州运河大桥工程于1959年2月开工,1960年6月建成,大桥宽12米,其中行车道宽7米,长194米,计7个孔,中间为通航孔,净跨50米,是钢筋混凝土系杆拱,其余6孔为长20米的“T”形梁,是当时扬州境内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的公路桥。
由于扬州运河大桥处于扬州交通枢纽区中心地带,到1979年,每日机动车流量已上升到4000多辆次,大桥不堪负荷。1985年,在大桥的南侧新建了一座尺寸相同、中孔为钢桁架的新桥,通车后拆除老桥桥面和中孔系杆拱,按新桥规格架设钢桁架。当时宝应正打算建一座运河大桥,于是决定将扬州运河大桥拆下的系杆拱整体搬到宝应。
曾从扬州走了108公里水路到宝应
系杆拱长54.6米、高12米、宽9.1米、自重668吨,想运到百公里外的宝应,难度非常大。据大桥搬运的亲历者徐炳顺回忆,当时决定用浮船经水路运到宝应,通过抬高运河水位,再排出浮船船舱内的储水,船体自然上浮将系杆拱托离桥墩。
△1985年,扬州运河大桥系杆拱从水路运往宝应 史料图
1985年9月20日,大桥系杆拱装船完成,但接下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浮船托着大桥一路向北经邵伯湖航道,过邵伯船闸,进入大运河,继续向北至宝应县城运河公路大桥新址,全程108公里,途中要穿越邵伯湖、大运河。据当时的安排,邵伯湖8月21日下午要行洪,船只必须要上午通过邵伯湖,否则有横向水流,增加航行安全。此时,大运河水位是4.9米,由于水位过高,船经过湾头时会碰到高压线,当务之急是要快速地把水位下降到4.5米左右。
当天,扬州市防汛办公室一直与江都水利管理处、泗源沟闸、瓜洲闸、扬州闸保持着联系,全力排水。当晚8时,运河水位降到4.34米,大桥正式起运。
9月21日11时30分,装载大桥系杆拱的浮船顺利通过邵伯湖,从邵伯船闸出闸后沿大运河一路北上。9月24日,走了108公里水路,大桥到达宝应。9月25日早晨,施工人员又把系杆拱从浮船装到大桥上。
“退休”后在公园里继续发挥余热
在新大桥上,扬州运河大桥系杆拱又“服役”了38年,为运河两岸的居民带去了交通上的便捷。而随着京杭运河航道通航等级不断提升及国家对绿色现代航运的要求,目前宝应运河大桥已经不能满足二级航道通航净空要求。
当天上午10时许,在宝应县交通运输执法大队水上中队、宝应航政执法大队以及水上派出所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九艘巡逻艇组成的“联合舰队”护航下,63岁的系杆拱被整体搬移到京杭大运河上游6公里处的新明洞西闸口位置,工人们已经在这里事先建好了桩基。吊船找准位置后,缓缓降下吊索,将系杆拱稳稳放在了桩基上。记者了解到,这里将建成大桥主题公园,大桥将继续供宝应人民使用,但主要是供人行通道,不再行车。
而根据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的总体规划,宝应运河大桥即将原址改建。记者了解到,宝应运河大桥改建工程是宝应县2023年度重点民生交通工程,新桥建设路线全长约676米,新桥主桥采用135米的钢桁架,一孔跨越京杭运河航道,建成后将满足II级航道的通航要求。
通讯员 孙杰 现代快报+记者 顾潇
(通讯员供图 校对 张静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