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泛障别融合话剧:为打破刻板印象而作的努力

2023-08-04 17:03:28 来源:腾讯网


(资料图)

□吕一含 (北京外国语大学)

7月15日,泛障别戏剧团乐意剧团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上演原创戏剧《逆转未来》。作为国内第一部泛障别开放式残健融合戏剧,该剧目的演职人员涵盖了视障、听障、肢体障碍等多种残障人群,旨在引导大众抛开刻板印象,传达残健融合的观念。在现场演出之外,乐意剧团也为观众设置了戏剧工作坊,邀请观众亲身体验融合戏剧,通过与演员的互动,更深入了解残障人群的生活方式。

乐意剧场由乐益融(原北京残障姐妹)和残障融合实验室在今年年初共同发起,基于几位残障朋友三年间在融合戏剧工作坊的实践。“乐意”意为快乐且自在地表达自己,真诚地与自己对话。今年5月,剧团开启了原创话剧演员的招募,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创作过程都结合了残健融合,是残障人士与健全人在社会融合方面的一次双向奔赴。

剧本设定在后核战争时代的一场法庭审判,为了解决人类后代在出生时因核辐射面临的身体损伤,人类决定使用一种“人类增强改造”的技术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外部干预达到修复乃至追求更卓越的效果——在对视障人群的修复中,视障患者不仅能得到视力恢复,还将拥有异于常人的超常视力。基于上述的设定,全剧试图以诙谐幽默的口吻在残障与健全、特权与平权、科技与伦理的话题间展开讨论。

话剧关于残障与健全的讨论是深刻且现实的,在故事中,健全与残障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刻都在发生着流转:在一定条件下,强者暴露缺陷成为弱者,弱势群体则也有其强势的一面。这一流变正契合了许多无障碍推广者的观念:无障碍设施的推广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受伤、怀孕、衰老体弱等各种各样的原因用到无障碍设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残障人士。如此换位思考,更多人才会意识到,推广无障碍设施、维护残障群体的利益其实也是在维护每个人的利益。

剧中关于身份对调和强弱调转的设置,旨在破除大众对残障人群的固有印象,最终推动不同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其实我不需要被过分关注”“我们没什么不一样”是很多残障人士的心声。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想要修复身体的残障已是不可能,能做的是接受自己的不完整,重塑残障自信。而这一自信的建立不仅需要残障人群向内努力悦纳自我,也更需要大环境的氛围塑造:和健全人相比,残障人士只是在身体层面上更显特殊,他们也需要和普通人一样学习、找工作、经历恋爱、婚育。残障只是一层身份标签,而不是成为枷锁,残障人士天然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道路——摇着轮椅去看一场演唱会,视障人士选择做一位咖啡师而非盲人推拿师,脑瘫女孩拿起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媒体博主……他们的人生路径本就如此多样。

融合话剧作为一种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以推广残健融合理念为最终目的,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当残障演员在舞台上不加掩饰地展示自己身体的缺陷,当台下观众可以不带偏见地欣赏残障演员的表演,关于无障碍理念的推广已经更近了一步。如美国身心障碍舞者谢丽尔·玛丽·韦德所言,“你可以既强大又破碎”,此处的“你”指代残障人群,也适用于所有人——无障碍社会的共建需要每个人接纳差异,理解不同,拥抱缺陷。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