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副刊 | 作者 宣立品
北京传承有序的千年古刹,屈指可数。大觉寺,此其一也。
(相关资料图)
大觉寺,位于京西阳台山东麓。辽金时称清水院,以清泉而得名,后有灵泉佛寺之称。明宣德三年(1428年)更名大觉禅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大觉寺三百年的古玉兰和千年的古银杏,名冠京城,是北京人文历史的一道绝美风景。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古寺内随处是古迹,处处是风情。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觉寺内柏树及石狮、碑亭。(德裔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摄)
一碑千古,辽碑中的契丹藏
《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之碑,简称辽碑,是大觉寺镇寺之宝。碑文记载了辽咸雍四年(1068年)阳台山清水院(今大觉寺)山下南安窠村(今南安河村)信士邓从贵出资30万(缗)修葺清水院僧舍,并募缘50万(缗)助印大藏经(契丹藏)579帙始末。碑阴额题“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文载捐资者题名,文字大多磨泐不辨。碑阳文字在《金石萃编》《全辽文》等都曾著录。
此碑由辽代名僧觉苑主持刊立,碑记称其为“燕京右街检校太保大卿大师赐紫沙门”。觉苑佛学造诣极深,受皇帝之命担任大藏经即契丹藏校勘,此碑的刊立主旨即铭记刊藏之事。碑阳额题“奉为太后皇帝皇后万岁大王千秋”,是辽最高统治者诏令和倡导刊印经藏的直接明证。史学界研究契丹藏,大觉寺辽碑是绕不开的文物和史料佐证。
大藏经,是佛教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寺院彰显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大觉寺除了辽契丹藏以外,明正统十年(1445年)皇家亦颁赐大藏经一部,即永乐北藏,碑记刻立于大觉寺无量寿佛殿前北侧,千年银杏树旁。清代乾隆版大藏经,即龙藏,与大觉寺更是有着微妙的因缘:雍正帝师迦陵和尚曾住持大觉寺,其著作亦被雍正皇帝亲谕收入经藏,奈何后来发生了很多风风雨雨的故事,那些刻印好的经板被撤出了,终成了历史的遗憾。
皇家寺院,殊胜的因缘际遇
皇家寺院的身份,是大觉寺绕不开的话题。除了辽代和明清两代皇家刊刻或颁赐大藏经的历史以外,大觉寺还有很多与皇家有关的殊胜因缘。
金章宗完颜璟在位时期,清水院之名的大觉寺,是章宗皇帝的西山八院之一,乃行宫别院。沧海桑田,旧时的西山八院如今多已不存,或仅留遗址,又或改为他用,唯有清水院——即大觉寺绵延流传至今,且保存完好。寺内还曾发现一件重要的金代塔铭《大金国燕京宛平县阳台山清水院长老和尚塔记》,是金代著名的禅门曹洞宗祖师希辩禅师曾在清水院弘传曹洞宗法的史证,门人在寺内为其建塔铭记,是研究北京地区曹洞宗传入历史极为珍贵的史料。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觉寺钟琴。(莫里逊摄)
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三年(1428年)为寺院更名“大觉”,安奉“历事六朝,宠锡冠群僧”的著名高僧智光入寺住持,并敕礼官度僧百余人为其徒,是大觉寺步入明代辉煌的开始。宪宗母亲周太后祖居大觉寺附近,其表弟周吉祥出家后曾任大觉寺住持长达15年之久,如今周吉祥塔还在大觉寺之南,保存完好。据寺存明代各朝碑文记载,从宣德三年(1428年)至成化十四年(1478年)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明皇室对大觉寺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现存寺院建筑和规模基本是明代奠定的。明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曾多次临幸驻跸,帝后们不仅出资重修寺庙、遣僧住持,还赏赐田亩、颁赐藏经,使大觉寺不仅殿堂巍峨,佛像庄严,僧弥众多,而且寺庙经济相当发达,成为西山三百寺中的一座巨刹。
清雍正帝胤禛还在皇子位时便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派禅门临济宗祖师迦陵和尚任大觉寺住持,雍正即位后封其为国师。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在追思父皇与迦陵禅师的因缘际遇之时,还大规模修缮了大觉寺。憩云轩是乾隆时期的行宫建筑,寺内还保存有多处乾隆皇帝多次游览大觉寺题写的诗文碑刻。迦陵之后的佛泉和月天两代临济正宗祖师,都作为大觉寺雍乾时期的住持,得到了皇家的恩遇和眷顾,寺存多种木刻书板,就是于彼时刊刻流传的。
文人史迹,低吟浅唱的咏叹
帝王将相、高僧大德是大觉寺这座皇家寺院千年历史的主旋律,而文人墨客字里行间的雪泥鸿爪,则是传唱不绝的赞歌。
“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这是晚清词论家况周颐对纳兰性德和顾太清的评价,这两位著名的清代词人,又都与大觉寺有着美好的因缘。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一首《浣溪沙·大觉寺》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三百年前的画卷——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帝巡幸西山,将大觉寺内所观所感化为了清丽的诗词:“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
顾太清的夫君奕绘是乾隆帝曾孙。他们夫妇曾多次共同游览大觉寺,并题有《三月晦同夫子游黑龙潭至大觉寺路经画眉山》《宿大觉寺》等诗词。其中奕绘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所作《宿大觉寺》,对大觉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迢迢大觉寺,远在西山隈,薄游散烦暑,絺衣扑黄埃。山僧睹客面,知自尘中来,引我登上池,清泉喷龙腮,洗涤法眼净,盥漱烦襟开……振衣绕佛座,观树下层台,百围古银杏,毫末何年栽?罗生子孙枝,各具梁栋材……”
溥心畬的题壁诗
溥心畬在四宜堂题壁的观花词墨迹依旧,季羡林对大觉寺情有独钟的赞美洋溢于纸端,朱自清、冰心等等,太多不再历数。这些也只是大觉寺人文千载的一个注脚。
时光不老,古寺虽古却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继续书写着未来。慢慢行走,千年又千年。
本文刊发于4月27日北京日报古都版
标签: